9月21日是第32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,今年的主题聚焦“早防早治守护认知”,旨在强调认知健康对个人与家庭的重要意义。
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,全球每3秒钟就会产生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,中国的患病人数已超过1000万例。为提升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水平,帮助患者及家庭科学应对疾病,近日,记者采访了黄石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邢雨胜、黄石市康养之家养护院副院长胡建,深入解读这一疾病的症状、防治及护理知识,助力公众科学应对“记忆的橡皮擦”。
“阿尔茨海默病,是起病隐匿、逐步进展的大脑退化性疾病,也是导致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病因。它并非正常衰老的一部分,而是一种病理性的脑部疾病。”邢雨胜解释,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病理特征是大脑中β-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形成“老年斑”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的“神经原纤维缠结”,进而引发神经元损伤、突触丢失和脑组织萎缩,尤其是与记忆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大脑海马区和内嗅皮层。
“很多人误以为阿尔茨海默病只是‘记性变差’,但它的本质是大脑神经细胞进行性退化,导致认知功能全面减退,最终影响生活能力。”邢雨胜介绍,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常表现为近事遗忘,如忘记刚发生的事情、重复提问;随着病情发展,可能出现语言障碍、空间定向困难(如迷路)、性格改变(如易怒、多疑);晚期则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,甚至出现吞咽困难、卧床等情况。
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,但危险因素包括年龄(65岁以上发病率显著上升)、家族遗传(携带特定基因突变者风险高)等“不可控”因素,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病、缺乏运动、吸烟酗酒、社交隔离等“可控”因素。
邢雨胜建议以下人群尽可能早去医院筛查是否患病:第一种是有家族史但未出现症状的人群;第二种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容易忘,尤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容易忘了的人群;第三种则是不容易被发现的人群,此类人群性格多变,容易暴躁,有点固执,前后对比变化明显,这其实也是痴呆的一个早期表现。
“倘若家中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,在家庭护理方面,需要做到耐心与技巧并重。”胡建表示,阿尔茨海默病病程漫长,家人日常照顾时,要理解患者的困难及焦虑情绪,耐心疏导,帮助其针对性地调节情志。对于早期患者,可进行棋盘游戏、做家务等;中期患者,可通过看旧照片、回忆叙事、讲故事等进行记忆锻炼,或进行多感官刺激(声、光、嗅觉),或进行简单厨务,如剥皮、搅拌等;对于晚期患者,应尽可能帮助他们笑、哼歌,或进行触觉刺激等。胡建提醒,患者家中要安装防滑垫、安全扶手,移除危险物品,日常需为患者佩戴定位设备,防止走失。
“虽然我们无法阻止疾病的发生,但科学预防可以延缓症状的出现和发展。”邢雨胜呼吁,科学预防阿尔茨海默病,要从生活方式入手。首先要勤动脑、多阅读,学习新技能、参与社交活动;其次是控“慢病”,严格管理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;日常生活中饮食要均衡,增加食用深海鱼、坚果等富含Ω-3的食物,减少高盐高糖摄入,适量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;平日里要坚持慢跑、游泳、散步或太极拳等运动,还可进行棋盘游戏、纸牌等益智游戏。